西山区李福诊所 李福
提纲: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。“遵法炮制生熟饮片,精工修合丸散膏丹”。“连苓归七,百草荟萃,炮炒煅炙,一意图精”。
关键词: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,改变药物归经,缓和毒性。
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根据医疗、调剂、制剂的需要,对药材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操作,称为中药炮制(有炮炙、修事、修治、修合之称)。它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项传统独特的制药技术。
药物的炮制在临床运用时,常易被部分医务工作者忽略,而药物的炮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少药物的升、降、浮、沉,及辛、酸、苦、咸、甘等味;减少或消除毒副作用,同时也改变了药物的寒、热、温、凉及归经主治,提高了临床疗效。
笔者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事,有必要提出供参考。有人听说何首乌能治白头发,就用来熬水喝,服药当晚半夜三更竟肠鸣腹泻,前来我处就诊时便告诉他:因为生首乌寒凉滑肠,药物有生熟而性能不同,熟品是经过加工炮制过的,制首乌能乌须黑发,而生首乌侧能滑肠致泻。中药炮制应该重视,现在一些药店则难以做到如法炮制。炮制对中药行业来说,虽是老生常谈,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有的经营者只重利而轻质量,因此有必要旧话重提。
许多生药一经炮制,其功效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比如生姜,新鲜的生姜能散寒止呕,晒干的生姜称干姜,能温中消食,干姜炒成微泡称炮姜,能止血。又如大黄,大黄生用苦寒,泻下力峻,易伤胃气,导致腹痛、腹泻。酒炙大黄可缓其苦寒泻下,引药上行,清上焦实热,蒸熟大黄泻下之力更缓,以活血化淤为主。醋制大黄泻下作用减弱,以消积化瘀为主。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,具缓泻而不伤气,逐瘀而不败正之功。大黄炒炭后性涩,却成为止血的良药。
清代《修事指南》中说:“炮制不明,药性不确,而汤方无准,病症不验也”。炮制与医疗、调剂、制剂的关系非常密切,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如下几方面:
一、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。有的药物虽然有较好的疗效,但毒性或副作用太大,这就要通过炮制来降低或消除毒性及副作用。比如川乌、半夏、白附子、天南星等都含有毒性,经过洗漂、蒸煮或加白矾炮制后,就能消除毒性。又如柏子仁通过制霜,当归用土炒,何首乌用黑豆蒸煮晒干后皆能消除滑肠腹泻的副作用。苍耳子有小毒,炒后能降低毒性且防止过敏,葶苈子性寒沉降,作用峻烈,能耗伤肺气,炒后药性缓和。
二、改变或缓和药性,提高临床效果。中药的性味有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四气和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。药物性味可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发生变化,如甘草生用甘平,能泻火解毒,蜜炙后变为甘温,能补中益气。生苡仁米甘寒,用于利湿排脓,土炒后变为甘温,能健脾燥湿,且补中止泻。生淫羊藿辛温,祛风除湿,一般很少生用,羊脂炙后温肾助阳,用于阳痿、早泄等。骨碎补生有大量茸毛,生用易触喉发痒,砂炒后去毛,缓解刺激性,提高补肾,接骨,活血作用。仙茅辛热有毒,生用消散痈肿,酒炙后降底毒性,补肾阳,强筋骨。牛膝苦酸生用逐瘀通筋,酒炙后滋补肝肾,盐炙后能引药下行走肾经,增强通淋行瘀。
三、便于调剂和制剂。中医治病用药,大多采用汤剂,但为了调剂和制剂,则须将原药材制成一定形状,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。比如将质地坚硬的矿物、介壳类药物粉碎。如:磁石、自然铜、龙骨、牡砺、蛤壳、瓦楞子、赭石、石决明等等都需要火煅醋淬后粉碎成合乎要求的细粉,这样才会充分发挥疗效。
四、保证药物洁净度,分拣药材部位。中药中常混有泥沙、杂质及霉败品。因此,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和洗刷。药物经过加热、干燥,利于储藏。如:蒸桑螵蛸,杀死虫卵,利于储藏保管。黄芩、杏仁、郁李仁加热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中被酶解而疗效降低甚至失效。如麻黄,其茎能发汗,其根能止汗。桑叶清热凉血,桑白皮平喘消肿,桑椹补肝肾,桑枝祛风通络。车前草利尿通淋,车前子明目化痰,冬瓜仁清热化痰,冬瓜皮利水通淋,茯苓补中益气,茯苓皮通淋利水。故须分开。
五、矫味矫臭,利于服用。动物类药一般来说均应酒制烘焙去除腥臭味,便于服用,且功效加倍,如乌梢蛇、蕲蛇、蛇蜕、紫河车、蛤蚧、蜈蚣、虻虫等等。阿胶、象皮、刺猬皮、鹿胶、穿山甲、鸡内金等等用蛤粉或滑石粉炒制后降低了滋腻和黏腻之性,矫正不良气味。醋制五灵脂去其臭。蜜炙马兜铃矫其劣味,这样可以避免服药引起的恶心、呕吐、心烦等等不良反应。
综上所述,炮制是中医不可省略或缺少的工序。中药炮制后,不但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,而且在清、热、消、补、汗、吐、下、和,八法治疗中,能改变药物归经,缓和药性,改变治疗而发挥不同的作用,能更好的提高疗效。
炮制是中国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,通过制定科学、规范、实践性强的操作规程,搭建起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平台,为今后中药炮制教学、科研和生产提供依据,最终实现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。做永不言败的中医药人,向着现代中药炮制梦,孜孜不倦!